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介绍 > 正文

安顺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

  1987年,任正非集资2.1万元创立华为,历经三十年艰苦奋斗,使得华为从一个没有技术、没有产品、没有背景,当二道贩子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如今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导者和世界500强,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个优秀企业家都具有一些独特的精神品格。那么,华为的创始人、总裁任正非也不例外。我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近距离观察,发现任正非的身上具有专注、自省、简单朴实、自律、艰苦奋斗、坚韧、淡泊名利、危机意识、终身学习的九大精神品格。我在最近出版的《任正非和华为:非常人非常道》一书中对任正非的这些独特的品格进行了全面解读。

  一、专注

  华为是一个用理想牵引发展的伟大公司,任正非是一个坚守理想的企业家,创办华为30年来,他不忘初心,甘于寂寞,始终坚持只做一件事——专注ICT领域。

  在华为的成长过程中,正逢中国房地产爆发,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家都去做房地产生意,赚得盆满钵满,一夜暴富。面对巨大的诱惑,但任正非从没有动摇过,不说没做房地产,就连股票也没炒过,仍然不忘初心,坚守“上甘岭”,坚守实业,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任正非认为,在大的机会面前,要有大的战略耐性。“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不仅仅要坐十年冷,有些人,一生寂寞。”

  1992年正是深圳股市疯涨的时候,汹涌的人流带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涌入深圳交易所,通宵彻夜地排长龙买股票,而深圳最早的证交所就设在华为办公楼的一楼,华为员工每天目睹这楼下发生的种种财富神化和骚动,但都没有一个人受到影响和诱惑,所有人都在楼上埋头工作,对窗外的事充耳不闻,别人都把钱拿来炒股,而任正非却把钱投入研发,当时有人想不明白,说任正非是“任大傻”。这种风暴中的宁静,这种对自有核心技术研发的痴迷的追求,让拜访华为的客户由衷地发出感慨:华为不成功是不可能的。

  任正非回忆说:“那时,我们公司楼下的交易所里,买股票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我们楼上则平静得像水一样,都在专心致志干活。我们就是专注做一件事情,攻击‘城墙口’。”这种专注与坚守已经成为华为人的一种执念。

  很多企业都在寻找成功的捷径,但任正非却认为,成功没有捷径,华为的成功可用一个“傻”字来概括。

  “傻”:30年坚持只做一件事——坚守实业,专注ICT领域;华为从1997年起,开始向IBM学习IPD集成开发管理体系,华为向西方公司支付了十几亿美元的学费;别的企业都把钱用来搞房地产、搞资本运作,而华为不为所动,坚持不上市,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累计投入三千多亿元搞研发。

  如果华为没有技术创新与管理体系的‘傻投入’,就不会有华为的今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华为30年发展历程,任正非的确有点傻:他就像一个阿甘,带领一群傻傻的人埋头苦干、傻傻地坚守、傻傻地投入、傻傻地付出,最后傻出世界第一!

  由此可见,任正非的“傻”是一种超越一般“聪明”的有智慧的“傻”,是一份难得的坚守、执着和付出。由此可见,任正非不是“真傻”,而是一种战略眼光,是基于客户价值的最高生存智慧。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寻觅“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突破式创新,却忽略了如果没有矢志不渝的坚持,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华为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得益于任正非30年如一日,守望自己的理想,始终坚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真心诚意为客户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

  二、简单朴实

  大道至简是管理哲学,是管理的激高境界。面对繁杂的内部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如果能够清醒地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来把握其本质,采取简单有效的手段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营造使管理简单化的机制,那么,这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任正非在企业管理中追求大道至简。任正非最讨厌说什么主义。从实用角度,务实精神是深入到华为每一个毛孔的精神特征,当然,这个特质毋庸置疑地来自于任正非三十年来持之以恒的塑造。但从理想主义的角度,任正非身边的高管们普遍觉得老板很多时候的想法过于天真和理想化。

  任总经常在内部发表讲话,他的讲话虽说言语平淡,但从不讲废话、空话和大话,直奔主题,言简意赅,大道至简。我们可以从中一窥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和华为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动力。

  任正非坚定不移在华为强力推行持续变革,全面学习西方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打通端到端的流程,经过28年的努力,终于让华为的内部管理流程化,简单化,华为为此交了几十亿元的学费。

  任正非推行管理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多产粮食,以及增加土地肥力,不能对这两个目的直接和间接做出贡献的流程制度都要逐步简单化”。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一定要分层分级授权,使管理标准化、简单化,把精力要集中在产粮食上,按贡献评价人。

  华为的工资分配,实行基于能力的职能工资制。在华为,员工实际工资的确定基于职位责任、实际贡献和实现持续贡献的任职能力。

  华为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分钱分得好”。企业生存与发展本质上依赖利益驱动机制,而华为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分配基本原则下,强调全面回报的价值分配理念。用“班长的战争”、“赛马平台”、“算清帐分好钱”来真正实现激励人心,激活组织。

  在任正非看来,管理不要怕员工有缺点,企业管理者要把精力多用在引导员工的思维和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上,而不是盯在员工的行为和缺陷上。

  作为管理者不要怕员工抱怨,而是怕你不了的管理行为造成了员工的抱怨,所以,你需要经常反省和自我批判。好公司出现问题经常自我检查,坏公司出现问题总是批评别人。任正非指出,管理知识不等于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者的能力不等于管理素养。高层管理者做正确的事,中层管理者正确地做事,执行层人员把事做正确。

  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看上去都高大上,其实只是一种响亮的口号,喊在嘴上,很少落实在行动上。

  而任正非将华为的核心价值观简单归纳为三句话: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

  这三句话既是任正非始终践行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他的理想和信念。

  而且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有一个特点:就是简单、朴素、清新、明了、指向单一、可以衡量,大家认同,而且被信仰。所以,18万华为员工会自觉践行。

  以客户为中心(它告诉员工价值来源,钱从哪里来?);以奋斗者为本(是员工力量来源,员工多劳多得,持股、福利、培训,还有公平晋升机会);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员工们的行为来源,任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微小行动都是奋斗);坚持自我批判(员工们的精神来源,动态的创新来源,是不满足、持续改进的过程和动力)。

  古人云:大道至简。大道理都是很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任正非对我说,“外面有很多文章和书籍,把我和华为神化了,我是人不是神。做企业要回归商业本质,公司不要有太多方法论,认认真真地把豆腐磨好就有人买,而且能卖个好价钱。”任总举例说:“我有一次在日本排了很长的队去吃面条,人家反复给我介绍这面条来自中国,怎么中国人面条没有做好,让日本人把面条做得那么好呢?这个就需要反思了。所以任何一件事,不要把方法论说的那么复杂,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其实我们就是一句话,你真真心心地对客户,终有一天客户会把口袋里的钱掏到你的口袋里,客户还心甘情愿。”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复杂的事情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长期坚持,自然功成。换句话说,就是聪明的人下笨功夫,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傻子精神),能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到最后的人都是伟人。

  任正非尊重商业规则与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守正为非,以勤补拙,不走捷径才是最快的捷径。

  三、自律

  任正非是中国最大的民企老板,但在他的身上却没有大老板的派头。他在华为要求别人做到的他总是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从不搞特殊化。

  任正非在公司没有专车、没有保镖,也没有私人飞机和游艇。即便现在他已70多岁了,也不坐特等舱,下飞机后仍自己打的,拒绝下属和客户接机。

  任正非在华为内部颁布了一条禁令:严禁讨好上司,机场接机也不行。在华为只有客户才享有专车接送的待遇。

  有一年,任正非去新疆办事处视察工作,当时华为的新疆办主任刚从业务一线提拔上来,基于中国传统企业对高级领导“巡视”的重视,他特意租用了一辆加长的林肯轿车去机场迎接任正非。任正非刚下飞机,看到有人开车来接他,非常气愤地说:“你现在应该在办公室接待客户,而不是开车来接我!”并对这位办主任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没有架子,是华为员工对任正非的一致评价。2016年4月15日晚,72岁的任正非在上海虹桥机场排队等出租车的照片,刷爆朋友圈。照片上,任正非独自拉着拉杆箱,在排队等候出租车,没有保镖和专车,神态自若。

  当天,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微博上说:“过去二十多年,任总一个人打出租车是常事了。昨天早晨我在酒店向他汇报工作,他就是打出租车来的。他把自己的股票分给员工了之后,又没有上市,不是大富翁,就无须保镖了。”

  任正非的生活非常简朴,经常去职工食堂和员工一起吃工作餐。对于任正非来说,打的、坐经济舱、乘摆渡车、到职工食堂吃饭只不过是内化到他骨子里的一种习惯而已,华为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这就是任正非和其他企业家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是任正非过惯了苦日子,即便是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也愿意过简朴平淡的生活。我们不难从任正非身上,看到可贵的创业家精神。

  2017年1月11日上午,华为召开干部工作作风宣誓大会,任正非带领华为高层集体宣誓:我绝不搞迎来送往,不给上级送礼,不当面赞扬上级,把精力放在为客户服务上;我绝不说假话,不捂盖子,不评价不了解的情况,不传播不实之词,有意见直接与当事人沟通或报告上级,更不能侵犯他人隐私;我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不作为,反对发牢骚讲怪话。对矛盾不回避,对困难不躲闪,积极探索,努力作为,勇于担当;我们反对文山会海,反对繁文缛节。学会复杂问题简单化,六百字以内说清一个重大问题……

  2007年9月29日,华为举行了首次《EMT自律宣言》宣誓大会,并将宣誓活动制度化开展至今。

  任正非告诫华为高管:“能打败华为的只有华为自己,只有腐败才能击败华为。”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告诉我们“正人务必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体现于企业领导人身上的工作作风,是引领企业员工作风的方向标,有着上行下效的引导作用。任正非律己以服人的精神在华为产生了强大的引领力量。

  四、艰苦奋斗

  任正非是在生活所迫,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创立华为的。那时,他认为,华为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资源,唯有艰苦奋斗才能活下去。“活下去”成为任正非的一种执念。

  任正非于1944年10月出身在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的小村庄。虽然是农村,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教师。家中有7个兄弟姊妹,身为老大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贫困、三年自然灾害、政治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磨炼。

  不仅饭吃不饱,衣服也不穿暖。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都没穿过一件衬衣,夏天,他还穿着厚厚的外衣。家里几个人合用一条棉被,在地炕里做饭,贫困的景象连后来抄家的“造反派”都目瞪口呆。任正非每天饥肠辘辘无心读书,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

  1963年,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但此时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加捉襟见肘,弟妹的处境也更加艰难。母亲竭尽全力为他了两件衬衣和一条拼接起来的被单,陪伴任正非度过了四年艰苦的大学生活。

  后来,任正非创办华为后,他确立了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的华为核心价值观。任正非是华为核心价值观的创立者,也是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守望者和践行者。

  任正非说:“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无论是经历成功还是挫折,“活下去”这个简单的念头中,寄托着任正非不舍的追求。

  任正非感慨道:“华为三十年的炼狱,只有我们自己及家人才能体会。这不是每周工作40个小时能完成的,我记得华为初创时期,我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自己没有房子,吃住都在办公室,从来没有节假日、周末……”这是任正非对华为成功的总结,他将眼前的成绩归结为苦难的累积。

  任正非就是一个用生命在做企业的企业家,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到华为。他创办华为30年来,几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飞机上、旅途中,奔走在世界各地,他的身体累垮了,身患多项疾病,曾做过两次癌症手术。

  2015年,一次在会议的间隙,我问任正非:华为现在已经是全球通信行业的王者了,为什么还要坚持艰苦奋斗?任总说:“不奋斗就没有未来,不奋斗华为就就垮了”。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华为表面成功的背后,全是一把辛酸泪。

  2015年1月,华为公司首次在国内外同时发布了一幅企业形象平面广告,广告画面不是什么影视明星,而是一只“烂脚”,一只脚穿着舞鞋优雅光鲜,脚尖点地,而另一只脚却赤裸并伤痕累累,让人心酸。“烂脚广告”图片配文:“我们的人生,痛,并快乐着”。

  这幅构图对比鲜明、充满冲击力的广告图片,来自美国著名摄影艺术家亨利?路特威勒(Henry Leutwyler)的摄影作品“芭蕾脚”。

  当任正非一看到这幅图,怦然心动。他感慨地说:“这不正是华为的真实写照吗?!华为就是凭一双烂脚走到了今天!”后来华为买断了路特威勒“芭蕾脚”这幅照片的版权和使用权。

  2015年5月,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发表演讲时说:“我们除了比别人少喝咖啡,多干点儿活,其实我们不比别人有什么长处。就是因为我们起步太晚,我们成长的年轮太短,积累的东西太少,我们得比别人多吃苦一点,所以我们只有一只是芭蕾脚,一只是很烂的脚,我觉得就是华为的人,痛并快乐着,华为就是那么一只烂脚,走向世界,走到今天!”

  2017年春节期间,73岁的任正非即亲自奔赴南美的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又马不停蹄地去了泰国和尼泊尔,还特意去了海拔5200米高的珠峰大本营看基站点,看望并慰问奋斗在这里员工,他这一趟来回的飞行里程超过40000公里,玻利维亚的海拔是4000多米,任正非的到来,让在艰苦环境里工作的员工感到震撼,深受鼓舞!

  任总在员工座谈时讲道:“我承诺,只要我还飞得动,就会到艰苦地区来看你们,到战乱、瘟疫……地区来陪你们。我若贪生怕死,何来让你们去英勇奋斗。”

  任总还表示,“不论时代怎么变,但华为“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艰苦奋斗”的文化不会改变。”

  五、自省

  任正非是一位有着自省精神的企业家,他创立华为三十年来,始终坚持自我批判,可以说,自我批判是华为重新激发活力的重要武器。

  任正非认为:“自我批判是拯救公司最重要的行为,世界上只有那些善于掌握自我批判的公司才能存活下来,世界是在永恒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的。如果不坚持自我批判这个原则,华为绝对不会有今天,没有自我批判,华为就不会认真听取客户的需求,就不会密切关注并学习同行的优点,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很快被淘汰。”所以,华为一直坚持自我批判,在自我否定中不断进步。

  在华为,自我批判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制度和文化。华为的自我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不是为了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了优化和建设而批判,目标是为了提升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因此,任正非一直运用自我批判的哲学工具锻炼队伍,培养优秀人才,从而使这个庞大组织不断得到改造与优化。

  任正非认为,在这个大变革时代,自我批判是拯救公司最重要的武器。当互联网思维肆虐的时候,当“猪都能飞起来”的时候,任正非又在内部开展自我批判的行动。

  任正非说,我们处在IT业变化极快的十倍速时代,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稍有迟疑,就失之千里。故步自封,拒绝批评,忸忸怩怩,就不止千里了。我们是为面子而走向失败,走向死亡,还是丢掉面子,丢掉错误,迎头赶上呢?要活下去,就只有超越,要超越,首先必须超越自我;超越的必要条件,是及时去除一切错误。去除一切错误,首先就要敢于自我批判。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人中,其中有一人是竞争对手,还有一人是敢于批评我们设备问题的客户,如果你还比较谦虚的话,另一人就是敢于直言的下属,真诚批评的同事,严格要求的领导。只要真正地做到礼贤下士,没有什么改正不了的错误。

  目前,华为已经成为全球通信设备企业的领导者,但任正非认为,“今天的华为恰恰可能是最脆弱的时候,为什么呢?成功容易让人变得怠惰和自大,让组织变得盲目骄傲和故步自封。过去的成功不是未来成功的可靠向导,不能陶醉于过去的成功,迷信过去成功的经验,要敢于不断地批判自己。

  任正非告诫公司干部和职工:这个时代前进得太快了,若我们自满自足,只要停留三个月,就会注定从历史上被抹掉。

  2016年8月,华为的一位海归程序员泥瓦客从组织、流程、环境、工具四个方面痛斥在华为做研发的不易,并写了一篇名为《华为到该炸掉研发金字塔的时候了》的文章发表在内部刊物上,呼唤“炸掉华为研发金字塔!”

  他在文章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华为在研发方面存在的四大弊端。这篇文章被华为“心声社区”网站转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华为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内部讨论。

  内部激烈的讨论惊动了任正非。他在看完这篇文章和所有人的讨论后,签发了一封总裁办邮件,把文章和大家的讨论贴出来,告知全公司,此举动背后的心思不得不说耐人寻味。任正非表示声援,要对症下药!

  任正非在他签发的邮件中写道:在技术工作上客气是毒品,直面的批评、争论才是良药。钛媒体编辑把这篇作者原文和上述任正非邮件的核心内容整理了出来,倒是一份很好的关于“研发”与技术管理的研究材料,也能更深层次地帮助理解华为变大之后的内部问题。

  在任正非看来,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如果总是背负成功与辉煌的包袱,这个企业离死亡也不远了。所以,他坚持认为华为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公司,要求华为的高管始终保持空杯心态,走出疲劳和病态,重新激发活力,才能让公司走得更稳、更远。

  华为的快速成长,其实就是华为管理团队不断否定过去,自我否定的结果。

  六、坚韧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可以从任正非的成长史看到这一精神特质。

  1983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南油下属的公司任副总经理。在这里,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陡坡”。因为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管理方法,他在一笔生意中被人骗走了200多万元货款,任正非被迫离开了国企,成为一名失业者。

  任正非失去了经济来源,他的妻子离开了他,他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兼顾几个弟弟妹妹的生活,他和父母租住在一小房里,阳台当成了厨房,生活陷入窘境。为了省钱,他的母亲通常在菜市场收档时,捡一些别人扔掉的菜叶、买来便宜的死鱼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由于生活所迫,找朋友凑了2.1万元在深圳注册成立了华为公司,成为香港康力公司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商。任正非将公司起名为“华为”,寓意“中华有为”,并愿为中华的崛起而为之!

  苦难是人生一笔最宝贵的财富。任正非说,如果没有经历童年的贫苦饥饿以及人生的挫折,就不可能取得有今天的成就。如果不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华为。

  华为能够发展到今天可谓是九死一生,任正非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时刻:爱将背叛、亲人离世、国际官司、身患抑郁、做过两次癌症手术……

  2002 年,IT 泡沫破灭,公司内外矛盾交加,华为公司差点崩溃了,任正非在半年时间里都做噩梦,梦醒时常常泪流满面。在这样一个危难时期,任正非的身体与精神遭受重创。

  华为进军国际市场曲折颇多,从1995年起,经历了6年的漫长拼搏,尽管屡战屡败仍执着地坚持“屡败屡战”的国际扩张。一直到2001年华为在国际市场才真正有了成效。这一年,华为的产品已经进入非洲、亚洲等十几个国家,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终于从屡败屡战中实现了零的突破,华为的品牌也开始在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逐步叫响,全面开花结果。

  通信设备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华为一进入这个领域,面对的就是思科、朗讯、阿尔卡特等全球顶尖的通信设备制造商,要想在此间立足,技术研发能力必须强。而李一男就是任正非的“尖刀”。而就在华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任正非的爱将李一男却背叛了他。

  任正非对李一男宠爱有加、视若己出,不仅给钱给权,还尽可能为这个技术天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私下里,华为内部都称李一男是任正非的“干儿子”,是任正非培养的接班人。

  2000年,为了给老员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一批对公司贡献较大、深受信任的老员工,被鼓励出去做华为的数据产品代理商,任正非称之为“内部创业”。

  离职前,任正非亲率华为高层,集体在深圳五洲宾馆为李一男开欢送会。但与会的所有人都未曾料到,李一男之后竟然“叛变”了。

  欢送会后,李一男带着价值1000多万元的华为设备(用华为内部股份兑换)北上创建“港湾网络”。不久之后,港湾网络便获得了美国华平、淡马锡等机构近亿美元的风投。有了风投的加持,李一男的目标不再是做一个华为的产品代理商,变成了“离职高管+风投基金伺机KO老东家”。

  李一男对华为的产品和市场优劣势十分清楚,港湾在市场上迅速攻城略地,屡屡夺标,销售额很快破亿。

  一边在市场中与华为竞争,港湾还一边到华为挖人。2001年,在高薪、期权的各种诱惑之下,上百号华为核心研发人员加盟港湾。发展到后期,港湾的挖人手段愈来愈大胆。据华为从事研发的一名老员工透露:港湾会先私下收买华为市场和研发部门的核心骨干,然后这些人并不离开华为,而是回避港湾的相关研发领域和目标市场,成为华为的竞争对手。

  任正非后来回忆说,2001年至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临崩溃的边缘,公司很多人效仿港湾,在风险资本的推动下,合谋偷盗公司的技术和商业秘密。彼时的华为,散发着“末日”的气氛,很多人喊着“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口号“叛逃”,华为摇摇欲坠。为了挽救公司,后来,华为收购了港湾公司。

  2002年,华为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负增长。任正非想不通,在他看来,权力、利益(员工持股达90%以上)、舞台、甚至真情,他都给了员工,而这些人却选择背叛,他痛苦,更迷惘。但任正非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更大的痛苦突然而至。

  祸不单行,福不双至。2001年1月8日,任正非的母亲在昆明买菜时遭遇车祸。而此时,任正非正跟随国家领导人在伊朗访问。得知消息的他心急如焚,因为没有直达昆明的航班,任正非多次转机,在巴林又遇雷雨,前后耽搁近9个小时,到曼谷时又延误了10分钟,没有赶上最快一班回昆明的飞机。等任正非回到昆明时,病床上的母亲已撒手尘寰。

  母亲去世前,给任正非留下了几万块的存款,在她的观念里,做生意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攒一些钱,以后用来救任正非。

  子欲养而亲不待,曾经繁忙、抽不出时间等缘由,令任正非万分痛苦与自责。这件事对任正非打击极大。在任正非看来,企业做这么大,关键时刻,连母亲都照顾不了,他痛苦万分。

  失去至亲的任正非,工作上也面临重重磨难。员工出走事件仍是悬梁利剑,国际战场上,初出茅庐的华为又迎来不速之客。

  2002年12月,通讯巨头思科提出华为侵犯了其产品知识产权,要求华为承认侵权、赔偿,并停止销售产品。面对咄咄逼人的思科,华为思考再三后决定:可以停止销售有争议的产品,但绝不接受侵权的指责。

  彼时的华为刚进入国际市场3年,承认侵权必定给品牌形象带来巨大损害,无异于自毁长城。但华为的提议远远满足不了思科的胃口,双方不欢而散。

  在美国媒体看来,“侵权几乎是中国企业的标配”。美国舆论更是认为:落后的中国不可能制造出高科技产品,即便有,一定是靠模仿、抄袭、侵权制造的。这种长期形成的狭隘观念,使得美国业内一致认为华为偷了思科的技术。

  在中国,不少媒体初期也都相信了思科的一面之词,认为华为侵犯了思科的知识产权。

  通过制造舆论,未审先判地指责华为是“小偷”后,思科磨刀霍霍,准备在美国向华为提起诉讼。而此时,他们唯一担心的就是中国政府的反击,因为中国市场同样是思科重地。

  为此,思科的副总裁特地拜访了信息产业部和深圳市政府,表明思科“捍卫”专利技术的决心,希望得到理解与支持。为了向中方施压,思科利用媒体和舆论,将此次事件上升到“考验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高度。国家信息产业部一位官员表示:“政府不会给予华为政治上的帮助。”

  2003年1月24日,思科在德克萨斯州联邦法院对华为提起专利诉讼,诉讼内容长达77页。思科在全球的近百位新闻发言人,也在第一时间将不利于华为的信息发布给媒体,并警告华为的潜在客户,不要购买华为的产品,以免带来连带赔偿。

  不善公关,又奉行远离政治原则的华为很清楚:一旦思科诉讼胜利,华为将在未来很长时间无法进入美国,在国际市场上也将陷入思科的步步阻击之中,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将可能因此而破灭。

  2003年,在欧美市场,很多客户都暂停了与华为的合作。而此时,港湾在国内也频频“抢食”华为的市场,任正非内外交困。

  爱将背叛,母亲逝世,国内市场被港湾“抢食”,国外市场遭遇思科诉讼,核心骨干流失,公司管理失序,IT泡沫破灭……致命危机接踵而至,任正非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却依旧深感到无力控制公司滑向崩溃的边缘。

  这个从小在农村吃苦长大、又在部队锤炼多年、外人眼里坚强如铁的男人,在半年时间里,梦醒时常常痛哭。

  不久之后,任正非患上抑郁症,身体得了多种疾病,还因癌症动了两次手术……。在医生的帮助下,任正非的抑郁症最终得以康复,而华为也迎来了一场绝地大反击。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面对思科的咄咄逼人,华为将争议产品退出美国市场却被视为心虚,很明显,继续求和将会更加被动。

  华为组建了由数位副总裁领衔,多名专家参加的“应诉团队”,赶赴美国。一边积极与美国政府保持沟通,一边在公关公司的帮助下,与《财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进行交流,让美国媒体认识真正的华为。在对方听到华为1998年开始,就聘请一流的国际顾问公司为自己做财务、审计、管理等服务时,都深感震惊。

  依据这一消息,美国媒体很快采访了普华永道、摩托罗拉、IBM等公司,结果,这些公司都对华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美国另一家通讯设备巨头3COM公司的CEO克拉夫,则坦诚地告诉美国记者:“华为的工程师都具有相当天赋,他们在宽大的办公室里操纵着最新的设备和软件,他们拥有我所见到过的最先进的机器人设备。”

  一边倒质疑华为的美国媒体中,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到2003年5月,美国媒体对华为及官司的正负报道就出现了平衡。

  长达几个月的庭审期间,华为与思科激烈交锋,斗智斗法,双方多次反复举证,庭审陷入胶着。但双方都明白,胜负的关键在于:彼此产品的源代码是否雷同。2003年10月 2日,思科与华为达成和解。

  逆境造就伟人,是因为他们在逆境中锻炼出的坚韧的品质。纵观中华历史,多少英雄豪杰都曾身处极大的逆境,这些艰苦条件都锻炼出了他们的坚韧的品质,最终使他们成就了伟大事业。

  从内忧外患、身患重病,到奋起反击、愈挫愈强,任正非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期间,他展现了超乎常人想象的精神力量。任正非曾在内部讲话中说“身在黑暗,心怀光明,梦想不灭,努力前行”,这段话正是对任正非坚韧品质的最好诠释。

  七、危机意识

  任正非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的企业家,他有句名言叫“惶者生存”。他说,“二十多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在华为的发展史上,任正非分别在2001年、2004年、2008年、20012年和2016年五次拉响了“冬天”的警报。并要求华为高管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戒骄戒躁。

  2001年,国际高科技产业哀鸿遍野,华为却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任正非却发表了一篇题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敲醒了很多沉溺在胜利的喜悦中的华为人。

  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一文出炉,让华为在中国的企业界确立了新的地位,其重视危机的企业文化开始拥有了扩张性的影响力。

  15年后的2016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达5200亿元,位居全球信息与通信行业首位,在世界500强排名第129位,华为正如日中天,称霸全球,而此时,任正非却说“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

  任正非表示,“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毫无疑问,人才与创新驱动是华为发展之本。过去的二十年,华为之所以能在中国企业中一骑绝尘,孤独求败,就在于任正非舍得散财,善于分钱,从而凝聚了十几万知识分子“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抱团奋斗打天下;就在于华为在技术创新投入上敢赌,每年将销售收入的百分之十几真金白银地砸进去,砸出了汇聚和融合全球通讯技术的洼地,垒起了自主创新的华为高地,使华为2008年的国际专利申请数字就超过了西门子、丰田,成为全球最大专利申请公司,近几年专利成果稳居全球第一。

  华为的这一次迷航,注定要孤独,且无人喝彩,因为华为已然是让人仰视的世界第一,已衣着光鲜,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被众人推进了本行业的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

  这种孤独至深而导致的迷航,只有任正非这样的伟大企业家,才会产生深重的忧患和危机意识,承担起引领的责任,在七十二岁高龄之际,再一次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微光,带着他的队伍前进,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丹柯一样把心拿出来燃烧,照亮华为人前进的道路。

  任正非认为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这意味着华为将承担起制定规则、创立理论的重任。

  这个世界上,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对华为来说尤其如此。任正非认为,应该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全球的顶尖人才,以让华为“胸有成竹地在2020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

  在培养人才方面,任正非建议国家提高教育水平,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任总表示,华为的做法是把所有的年轻人都送到一线去磨练,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作为企业领导者要居安思危,要想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增强危机意识。企业家是否具有危机意识,关系着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无数事实证明,一个组织越是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就越容易忽略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丧失危机意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其变革的意愿就越小、变革的能力就越差、转换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就越不足,也就越可能在竞争的洪流中遭受挫败,因此,作为企业家和创业者,也应该学习任正非这种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八、终身学习

  任正非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阅读。几十年来,任正非手不释卷,出差时必带的物品就是书籍,基本上一个礼拜要读一两本书,每天看几本杂志,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任正非称自己是“宅男”,下班就回家,不是看书学习就是看电视。

  任正非说:“我阅读速度非常快,书读得很多,不知哪本书影响了我,哪件事影响了我,思想是怎么生成的。我脑袋里产生的想法我也找不到源头在哪里。”

  任正非每当看到好书和好文章,还忙不迭地推荐给公司高管,这也熏陶了这家卓越的公司,日渐将华为的事业推升到哲学与历史的高度。

  任正非喜欢阅读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书籍,中外历史方面的书读得最多,而很少读小说和经营管理之类的书。他认为“小说太假,不真实,管理的书都是教授们闭门造车,读多了限制思想,真正的管理哪是几条原理那么简单”。

  在任正非看来,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

  任正非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任正非是一位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企业家。他能够博览群书,能够从任何谈话当中,吸收别人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才能一直跟得上自己的事业发展的步伐。

  华为所有的管理运动,要么是学动物,要么是学美国、学毛泽东、学军队,都是通过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学习。

  2009年,任正非在游览四川都江堰时,从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写了一篇《深淘滩,低作堰》的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来的竞争就是一条产业链与一条产业链的竞争。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的整体强健,就是华为生存之本。”常识推到极致就是宗教。这句话用在华为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任正非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学习。他认为企业家就要终身学习。任正非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请了几位教授做管理顾问,顾问们的办公室和他办公室挨着,只要他一有时间就跟教授们泡在一起辩论问题。

  任正非善于交流,从国内到国际,经济政治外交,无一不侃侃而谈,但这一切也都不离开对华为的深入思考。

  在任正非看来,任何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有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你就很难成长。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变化,一定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从实践中学习,做完事情给自己一点总结反思的时间,并养成一种习惯。经常这样做肯定会不断地成长。

  九、淡泊名利

  在当代中国商界,任正非是一个最淡泊名利的企业家。他创立华为三十年来,任正非不太愿意做一些沽名钓誉的表面文章,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评奖和颁奖典礼活动。另外他不太喜欢和权贵有深度的交集,仅维持在与最高层有限的沟通和公关,在他看来,作为拥有如此巨大财富的民营企业,“淡薄名利”是明哲保身最好的方法。

  凭华为的经营规模和国家、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及任正非在商界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是荣誉等身,但他一直拒绝担任任何社会职,多次谢绝参加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名片上只有一个头衔“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在利益的分配上,任正非和一般的企业老板不同,他把个人利益看得比较轻,愿意和员工分享公司发展创造的财富。无论是从华为的股权结构还是华为的薪酬制度上,任正非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分享。

  任正非在创办华为初,就在公司内部推行虚拟股权制度,实行全员持股。

  很多应届毕业生都以能进入华为为荣,进入华为意味着挣的钱会比同学多。华为目前有8万多名股东,都是华为的员工,这就是华为与别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华为实行的是“工者有其股”的持股制度,作为创始人的任正非仅仅只占了1%的股份,其余的99%都给了员工。也正因为如此,华为员工即便加班时间远高于同行,他们也愿意跟着任正非干,因为自己占了股份,就相当于做自己的事业,企业赚钱了,自己分到的钱自然也就更多。

  华为的“全员持股”和“利益分享”机制是华为最大的颠覆性制度创新。任正非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将十几万华为员工的才智粘合起来,给华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使各路英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大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将华为推上世界之巅。

  中国有句古话: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看来任正非理解到了这句话的精髓,对于还在创业的创业者来说,这句话也相当有警示作用。

  任正非说,“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把最基本的东西想明白。第一,财富这个东西越散越多;第二,权力、名声都是你的追随者赋予你的,假使哪一天你的追随者抛弃你,你的权力,你的所谓成就感,你的所谓聚光灯下的那些形象,乃至于财富,都会烟消云散,乃至于灰飞烟灭。”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凡是成大事者的身上都有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作为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想得非常清楚,你生命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最后创业胜出的人,全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明确的回答。不是为了钱,他要获得人生另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一张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

  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任正非把公司99%的般权分给员工,可以看作是他的一种修行,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正如稻盛和夫所说的,人不论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场物质和荣誉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此文摘自《任正非和华为:非常人非常道》一书,余胜海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余胜海)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